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休闲娱乐

夜读丨在曹杨影城看《碧玉簪》

时间:03-14 来源:休闲娱乐 访问次数:172

夜读丨在曹杨影城看《碧玉簪》

灯光熄灭,幕布亮起,几个颇有年代感的书法字出现在银幕上,“碧玉簪 根据上海越剧院演出本改编”。古色古香的场景慢慢推进,美丽温婉的女主李秀英登场。“对!就是这个,啊,还是好几十年前看的。”坐在后排的阿姨小小惊呼了一声,一旁的老先生赶紧“嘘”。坐在前方的两位老人一起回头,发出和善的浅笑,似乎在回应:“没关系,我们都懂你。”这是最近,上海普陀区曹杨影城4号厅里发生的一幕。每周三上午,这家影城就会放映一场经典老电影,戏曲电影居多。其中,又以在江浙沪地区流行的越剧电影为主,偶尔也有京剧、昆曲电影。影厅里加上我,共十一个人。除了三对老夫妻,还有两对老少组合,其中一对像是中年女儿和老母亲,另一对是二十多岁的孙女和白发的奶奶。我是前几天刷票时,偶然看到这部《碧玉簪》的。当时还以为看错了,毕竟是年代久远的老电影了,怎么会重新上映呢?作为一个越剧迷,《碧玉簪》我刷过很多次,但也想体验下,在电影院看是什么感觉。熟悉的画面流转,观众都沉浸在故事里,我的思绪却变得天马行空。原来,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,还有一方小天地,可以让老人们回望可能他们自己都遗忘了的旧时光,重温那些曾打动人心的老电影。电影院,无疑是属于年轻人的,它代表都市文化时尚新潮的一面。而戏曲呢,是传统的,是“老的”,受众以年长者居多。这两者似乎有点天生违和。但其实,曾经有段时间,荧幕上出现过大量优秀的戏曲电影,比如越剧电影《红楼梦》《五女拜寿》,黄梅戏电影《天仙配》《女驸马》等,引发过全民观影热潮。我母亲在少女时期,曾和小姐妹披星戴月,步行十几公里,去镇上看越剧电影《红楼梦》,放映几次就看几次,乐此不疲。至今,“林黛玉”王文娟仍是她唯一能一眼认出的演员。有次我跟她说准备周末去看电影,她好奇地问我:在哪看?母亲没有在城市生活过,没见过电影院。她对看电影的记忆,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农村放的露天电影。我想过,等母亲来到城市,我要带她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。只是,恐怕难看到那些曾照亮过她青春时光的老电影。我也担心,现在电影里那些炫酷的特技、段子式的台词,她这样年纪的人,是否跟得上、看得懂。现在,重新搬上荧幕的老电影,让我看到了新可能。那些聚精会神的阿姨、爷叔,回答了我:哪怕社会滚滚向前,纵然城市日新月异,也可以在电影院里开辟一方空间,让老人们不必跟随年轻人的潮流喜好,而是坐上时光机穿越回去,来一波属于他们自己的“回忆杀”。据了解,上海全市有30家影院每周三上午开设“银发早早场”,60岁以上老人可享10元优惠观影。同时,在购票等各个环节,还专门配备了适老助老服务。上海有很多剧团,常年“好戏”不断。但很多老人一辈子勤俭节约惯了,对看电影、看戏曲演出这样的娱乐消费价格比较敏感。10元就能在家门口看电影,让他们可以轻松走进电影院,和年轻人一样,享受这座城市丰富精彩的精神文化生活,令人感慨。两个多小时的电影,很快就在大团圆的喜庆氛围中结束。老人们起身出门,不熟识的人此刻也像老朋友,兴致勃勃地交流起观影感受。检票台前,有老人熟稔地跟检票员打招呼,不忘夸赞“老电影真好看!”我问检票员,每次的“银发早早场”活动,看的人有多少呢?她说,多的时候30多人,少的时候10多个。但她笑着补充了一句:“人多点少点有什么关系呢,爷爷奶奶们看得开心呀!”走出电影院,记起越剧电影《红楼梦》里,贾母有句唱词:“老年虽有惜春意,怎奈是白发已非赏花人。”其实,老年更有惜春意,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,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、差异化、个性化的需求,正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。我合计着,等母亲下次来上海,一定要带她来电影院看一场老电影。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休闲娱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