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“高铁上,我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的全过程”:这样的家庭,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

时间:02-26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91

“高铁上,我目睹了一个孩子变自卑的全过程”:这样的家庭,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

  作者 | 秋韵  来源 |新东方家庭教育(ID:xdfjtjy)  最近,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故事,感觉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。  一家三口坐在返程的高铁上,十岁左右的儿子特地买了三份饭,兴高采烈地对爸爸说:  “我买了三份不同口味的饭,有一份宫保鸡丁,是最贵的呢。”  谁知,上厕所的妈妈刚回来,看着三份饭,顿时火冒三丈:  “你买那么多份饭干嘛,给你的100块钱要全花光吗?我们不饿,你就知道浪费钱,现在我们去把饭退掉!退掉!”  随后,妈妈拉着抽泣的小男孩,气冲冲地退掉了其中两份饭。  她细细地数着退回的钱,小心地塞进了裤兜,不耐烦地对儿子说:  这份饭是你的,快吃了吧,妈妈赚钱多不容易啊,高铁饭那么贵都买给你吃,都是为你好。  小男孩呆呆地坐在位置上,抽着鼻子。  他不敢开口,一边流着泪,一边默默地把饭送到嘴里。  看到此情此景,旁人目瞪口呆,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买不起那两份盒饭,用这样的方式“哭穷”,省下了钱,却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。  其实,比“哭穷”更可怕的,是父母的“心穷”。  俞敏洪曾说过: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,我们也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。  的确,习惯哭穷的父母,只看到表面物质的斤斤计较,却体会不到精神的富养。  心穷的父母,是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的。    曾听一位朋友讲自己的经历:  家里不算穷,有房有车,但妈妈一直给她灌输 “家里很穷,现在真没什么钱了”的思想。  上幼儿园时,班里流行芭比娃娃,她想摸同学的娃娃,却被小朋友说:  “让你妈妈给你买呀”,此时,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卑情节在心中蔓延。  她从小穿着“Adibas”之类的山寨货,因此被人嘲笑。  喜欢舞蹈,妈妈却不给她报名学习,同学间流行的杂志玩具,妈妈只会说:“钱不可以买这些闲玩意儿。”  在上大学之前,她没怎么去过大商场,后来去了,也觉得自己不应该在那么高级的地方。  之后相亲,碰到稍微优质些的男生,也总是不敢上前,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。  黄磊曾在《向往的生活》里这样和老狼聊他的育儿观:  “我要让她见识广一些,这样就不会被人随便买个包就骗走了。”  一个孩子,从小没有用过吃过好的东西,很容易自卑,也很容易觉得自己不配。  这对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,是成长路上极大的绊脚石。    音乐人李健,在初中时便迷上了弹吉他。  在那个音乐还是奢侈品的年代,父亲斟酌再三,花92元巨款给李健买了一把红棉牌吉他。  92元,在那个年代,相当于妈妈一个月的工资。  但这是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,也是想告诉孩子,他值得用最好的,值得拼尽全力去学习。  正是有了父母的鼓励,李健才能在追求音乐的路上毫不懈怠;  在组合红遍大江南北时因理念不合有勇气退出;在自己一无所有时能沉心创作;在再度翻红时也能想清楚未来要走的路。 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: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“穷人”,他一辈子都会是个“穷人”。  物质的穷,只是影响一时,心穷,恐怕要影响一世。  因为心穷带来的压力长期占据着大脑的容积,直接影响大脑发展能力,限制孩子的眼界和格局。    之前,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的分享,莫名觉得心疼。    从小学到高中,她除了校服之外没买过任何女孩子的衣服。  穿的一直就是妈妈同事的,表哥表姐的,甚至是爸爸的旧衣服。  而上大学后,她疯狂消费为自己购买衣服,达到了不可思议的数额。  她的父母生活在那个物质缺乏、责任众多的年代,因此学会了克制和节省,觉得能有旧衣服给到孩子穿,已经是很好的了。  但是,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来说,“穿不上漂亮衣服”或者“穿爸爸衣服”会让她的匮乏感更加深入,就像一把无形的刀,压抑着自己的渴望。  到最后,她终于意识到这是一种“过度补偿”的病态心理。  她疯狂地花钱买衣服,就是想补偿童年那个缺失的自己,不仅仅是物质,还有童年里父母对一个女孩的教育和培养。  著名的精神分析师阿德勒在其名作《理解人性》中,用过度补偿的心理机制有力地解释了许多心理现象: 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,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。  这种过度补偿心理,并不是个例,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:  有数据显示,一年有7000万成年人会给自己买玩具,其中,90后占比达57%,还有超过3成的人是95后。  甚至有的深度玩家,一年光买玩具就能花一千多万!    有网友对这些买玩具的成年人进行心理分析后,取了个新词,叫“童年报复性补偿”。  这是用来形容童年被无情抑制住的各种欲望,在成年实现财务自由后,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现象。  物质的贫穷,尚可通过努力去享受奋斗和收获的快乐。  而心穷的人,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,也会因为童年教育的缺失,导致成年后的不安感深入骨髓。  所以,物质的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将心穷传递给孩子,一代又一代。   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,绝不会给孩子灌输过多的物质消费观念。  一个孩子内心是否富足,也取决于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。  1.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不哭穷,不炫富  日本综艺节目《加油吧,穷人们》里,一位41岁当外婆的中年妇女,养育着一家13口人。  生活虽然艰苦,但这位妈妈从不抱怨,也从未向孩子诉说家里的窘境。  她会带着孩子们到烤肉店闻烤肉的香气,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,体验自己已经吃了一顿烤肉的感觉,孩子称这是“空气烤肉”。  节目里的妈妈和孩子,虽然累,但总是充满笑容。  妈妈展现给孩子的,永远是积极乐观的态度,虽然物质贫穷,但精神富有,这才是健康的家庭氛围。  不哭穷,不过度压缩孩子的零用钱,以免造成孩子的不正常心理。  不炫富,不超出所能地培养孩子,不把孩子放到过度奢侈的环境,对孩子进行适当锻炼,让其明白生活不易。  2.父母的内心富足,是给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 有句话说得好:要富孩子,先富自己。  在成为最好的父母之前,首先要成为最好的自己。  在节目《真实故事计划》里,有一对来上海打工的夫妻,为了能留在上海,也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环境,高中学历的他们下班后去报读夜大,考大专,再考本科,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六年。  孩子在他们的带动下,学习也变得异常刻苦,最后考取了区重点高中。  父母的努力,带给孩子的影响,比金钱贵百倍。  家庭物质的贫穷,只是短暂,有富足内心的支撑,就能走得长远。  3.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 电影《当幸福来敲门》里,那位优秀的爸爸很值得我们学习。  即使与妻子离婚,生活穷困潦倒,他也从不向孩子抱怨,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态度,让孩子永远保持勇气。  每当听到父母说“我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”的时候,便觉得异常难受。  这是一种亲情绑架,让孩子无所适从。  真正的爱,应该是无条件的,如此才能给孩子安全感,才能让孩子内心丰盈。  如果用以爱之名的“哭穷”来控制孩子,最后得到的,将是两败俱伤。    作家张佳玮曾说过这样一段话:最坏的教育,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,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,不断提醒孩子“你的境况很糟糕”,这远比穷养更糟糕。  下一次,当孩子买错东西时,请不要责骂和哭穷,温柔地告诉孩子错在哪里,让孩子记住钱的来之不易,孩子会对钱有更深的理解,也能避免下次再犯。  人穷不是错,只要内心充沛,俗世生活也能体会到爱和温暖。  最可怕的,是心穷,心穷会让人走到狭隘的死路,多大能耐都会过得不如意。  聪明的父母,除了钱以外,还应该懂得留给孩子爱和乐观、坚强与上进。  作者 | 秋韵,来源:新东方家庭教育(ID: xdfjtjy)。  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